1983年,黄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开会时见到廖运周气得说不出话来

浩霞看历史 2023-10-18 12:13:01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3年,曾经的国民党战犯黄维被选为了全国政协常委,这对黄维来说是个意义重大的一天,当天的政协会议上,他开心得合不拢嘴!

黄维晚年

然而,当黄维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走来时,瞬间感到十分生气。

一旁的文强见黄维情绪异常,急忙仔细打量了一番来人,这才认出对方居然是黄维曾经的心腹爱将廖运周,知道黄维心中芥蒂的文强立马严肃了起来,悄悄对他说:

“老黄,打个招呼啊,大家都是新中国的人,你和小廖的事都过去三十多年了。”

一听文强这样说,黄维一下子就憋不住了:

“打什么招呼?我跟他能有什么好说的?”

明明曾经是自己的“心腹爱将”,为何黄维看到廖运周会如此生气?

心腹爱将

二人早前的关系非同一般,在黄维眼中,廖运周是匹汗血宝马,而他自己就是那个慧眼独具的伯乐!

廖运周

1938年的武汉会战时期,二人首次相识,当时日本人几路大军围攻武汉,兵力之强规模之大令防守的国民党军败多胜少。

战斗中日军的一个师团孤军深入,被国军重重包围,日军后方得知消息后,加派了一个师团紧急增援,双方一时都陷入了苦战。

在这场会战中,日军的一个辎重营被廖运周的656团全歼,日军的后勤补给遭到严重破坏。

战斗结束后廖运周总结了伤亡情况,发现没有大炮的助力,自己虽然大胜但伤亡也很大,如果碰上日军作战部队,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廖运周就想申请几门大炮强化一下部队,可找谁批条子呢?好巧不巧,正好黄维的18军即将路过此地。

廖运周两眼放光,于是带着一点小礼物找上了黄维部队,可黄维不仅是国军嫡系,还是黄埔出身,根本不可能见一个小小的杂牌团长。

这一点廖运周非常清楚,因此他就自称是黄埔五期的,自己的哥哥还是黄维的同期同学。

如果廖运周说自己是656团团长,黄维的哨兵可能都敢让他滚,可一提到黄埔同学,黄维一下就来精神了,毕竟黄维终身都以出身黄埔而自豪,对黄埔同学始终都高看一眼,既然廖运周自称是黄埔同学的弟弟,那说什么也要见一见。

廖运周此时并没有和黄维绑到一起的打算,只是单纯地为了打鬼子想借一些火炮。

但他准备得实在太充分了,又是消灭日军辎重营,又是黄埔同学,多重身份加在一起,让黄维还没见到廖运周就对他产生了莫名的好感。

有了良好的开端,黄维和廖运周第一次会面谈得也顺利了许多,在简单讲述了自己的从军生涯后,廖运周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黄军长,兄弟我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备此薄礼仅聊表心意,这次来也没别的,就是希望您能救济救济兄弟。”

黄维

黄维也不含糊,大手一挥说道:

“你是云泽的弟弟,那就是我的弟弟,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哥哥肯定给你办好。”

于是廖运周就告诉黄维,自己虽然这次打赢了日军,但手里的装备实在太差,导致伤亡也非常惨重,希望能借几门大炮用一用。

大炮在任何时候都非常珍贵,黄维也不好随便答应,但他考虑到廖运周打鬼子确实有两把刷子,而且又是炮兵科毕业。

于是就考了他几个知识点,结果廖运周不仅对答如流,而且对实战还非常有见解,如此良将令黄维不由得心生爱慕。

黄维知道廖运周一定能打出大胜利,于是直接从炮团里给他拨了8门大炮,没想到他预测的大胜利很快就来了。

接到火炮后,廖运周指挥656团成功地伏击了日军的一个装甲连队,摧毁二十多辆坦克,打死了几百名日军。

由于大炮的帮忙,这一次656团无一人伤亡,廖运周一下子声名鹊起,连带着“伯乐”黄维也风光了一回。

这件事后不久,廖运周就成了黄维的“争气机”,靠着黄维的物资支持,廖运周在武汉会战中连战连捷,在国民党军内部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

不少军方大佬都看到了廖运周优秀的指挥才能,作为“老大哥”黄维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

之后在台儿庄战役中,廖运周梅开二度,再次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立下了赫赫战功,廖运周出色的表现令蒋介石倍有面子。

于是蒋介石通电赞扬廖运周“抗日有功,战功显赫”,为了拉拢他为己所用,还特别颁发了“云麾勋章”。

当时廖运周所属部队的战区长官是汤恩伯,黄维虽然和他走得很近,但并不能直接将其调任到自己麾下。

于是黄维便亲自面见蒋介石,恳请把廖运周划归给自己,之后廖运周改投到黄维门下,成为了330旅旅长。

从此廖运周正式和黄维绑在了一起,成了他的“心腹爱将”,在黄维的领导下,廖运周不断立下战功,官职越来越高。

然而就在此时,却有人对他产生了嫉妒,暗地里举报他通共,结果廖运周就无缘无故地被抓了起来。

但由于保密局始终拿不出证据,最终只好将其无罪释放,至此廖运周终于成了不少人眼中忠诚度拉满的国军将领。

革命生涯

实际上廖运周确实没有通共,因为他自己就是共产党员,早在考入黄埔五期炮兵科的第二年,廖运周就已经入了党。

当时他在学校里的表现极为出色,曾多次打破黄埔军校的体能记录,比一期的黄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廖运周有一点和黄维一样,就是非常喜欢读书,没事就一个人泡在图书馆里,就在这里他结识到了共产党员靖任秋。

靖任秋是江苏铜山人,早年在叶挺部队二十四师政治部任组织部长,他对中国的前途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因此廖运周与他聊得非常投机,两人很快就成为了好友。

廖运周认识靖任秋时,靖任秋已经是我党的正式党员。

靖任秋

在他的影响下,廖运周开始接触党的思想和主张,并阅读了不少马列著作,尤其是在看完《共产党宣言》后,廖运周的思想和眼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觉得这就是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于是经过靖任秋的申请,廖运周于1927年加入到了我党的队伍中。

廖运周加入我党时,正值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在到处镇压革命群众,全国范围内的起义此起彼伏。

在确定了“武装革命”的行动方针后,我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当时廖运周作为25师75团团部中尉参谋也参与到了起义过程中,但可惜起义军最后寡不敌众撤出了南昌城。

在战斗中廖运周受伤被俘,因而没有跟上主力部队的脚步,但幸运的是他在押解的途中逃脱,又成功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在组织的指挥下他回到老家,相继参与了阜阳和正阳关等地的起义,不过后来革命形势恶化,廖运周意外和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并没有放弃革命信仰,而是不断地寻找组织的方向,最终在陕西他再次见到了靖任秋。

此时廖运周已经是国军656团的团长,针对他的身份,组织给他一项绝密任务,指示他继续潜伏,尽可能在国民党军队中发展党员,逐渐掌握队伍的主导权。

可以说廖运周在武汉会战中主动接触黄维,或许并不只是为了几门大炮,而是为了让自己打入国民党军队的核心。

很显然廖运周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在从保密局的调查中全身而退后,廖运周彻底证明了自己的“忠心”,成了黄维敢于拿脑袋担保的国军精英。

在黄维的支持下,廖运周在对日作战中越战越猛,积累了极大的战果,凭借这些战果,廖运周很快被黄维升任为110师副师长,一年后正式成为师长。

职位提升后,廖运周手里的权力和人马也多了起来,他开始按照自己的任务掌控军队。

利用职务之便,他先后把思想顽固的副师长李达和王昌藩赶走,换成了85军军长的心腹,又悄无声息地撤换了大量士官中的顽固分子,清除了队伍中的所有阻碍。

随后廖运周不断利用特务、军统制造摩擦,成功让110师的官兵对国民党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在不断潜移默化中,廖运周成功将110师全体官兵转变成了革命力量,为之后的战场起义奠定了基础。

战场起义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了内战,一直没有收到上级指示的廖运周心急如焚,就在他不知该怎么行动时,淮海战役爆发了。

淮海战役

蒋介石60万大军被我中原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团团包围,黄维的第12兵团奉命紧急增援。

第12兵团下辖有4个军,共计12万人,装备了不少坦克和装甲车,对我军有不小的威胁。

因此廖运周在接到行军路线和作战方案后,第一时间就和地下党的联络人取得了联系,得知第12兵团的动向后,我军迅速做出反应,抽调数个纵队趁黄维立足未稳立刻进行了包围。

黄维兵团被围在双堆集后,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步,但凭借豪华的美式装备,黄维觉得自己还有回转的余地。

于是11月26日当晚,黄维紧急召集几位军长师长,一起商讨突围方案,黄维认为解放军攻势虽猛,但还未构筑完整的防御工事。

如果利用坦克火炮的火力优势强行突防,或许能够打开缺口,但如果要这么做,必须挑选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不可。

确实,如果真的让黄维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在坦克大炮的攻击下,我军即便能够顶住压力,也必然会多付出很多牺牲。

于是廖运周灵机一动提出,四个师一字排开一旦进攻受挫很可能进队两难,不如让自己带110师作为先锋,其他两个师跟在后面随时接应,再留一个师作为预备队殿后,这样万无一失。

黄维听了之后也觉得不无道理,况且廖运周一向能征善战,在这危难关头还能主动挺身而出,实在是大智大勇。

于是就把原有方案改成了廖运周的两全之法,为了让110师杀出一条血路,黄维还下令全军所有武器任廖运周挑选,子弹炮弹无限制供给,硬生生把110师武装成了装甲兵团。

交代完一切后,黄维想到第二天的战斗,心中百感交集,突围战本就是九死一生,作为先锋的110师更是没什么生还几率,眼下他只能期盼自己的爱将能有个好运了。

其实黄维对部下还不错,但他这一次属实多虑了,因为就在当晚,廖运周就把作战计划报给了我军。

廖运周的侦察连长杨振海直接找到中野六纵的指挥部,当面和六纵司令王近山讲述了黄维和廖运周的谈话内容。

王近山也是一惊,当时6纵对黄维兵团的包围还不够严密,如果真的拿四个师合力突围,黄维很有可能成功。

廖运周在改变了黄维的计划后,计划让110师战场起义,他叫来329团团长刘协侯,让他在副师长杨柳营和参谋长洪炉青面前假意“投敌”,看看两人的反应。

没想到两人居然默许了他的想法,于是廖运周再无顾忌,他让6纵代表武英和杨振海带着329团走在前头,自己则带着师直属队跟在后面。

为了保证起义的成功,廖运周并没有告知所有人作战计划,而只是让士兵跟着长官走,这让部队里的军统特务也没有察觉异常。

为了避免过早暴露,廖运周在全军的最后布置了一个加强连,专门负责掉队的士兵,保证全师五千多人不少一个。

根据事前的安排,负责防守的6纵在前线放开一条口子,廖运周带着110师悄无声息迅速通过,然后重新合拢战线,堵住后面的黄维兵团。

结果后面几个师等待的枪林弹雨根本就没有出现,廖运周师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而当他们按照计划跟着突围时,却迎头撞在了我军的铜墙铁壁上。

这让黄维兵团顿时乱成了一团,此时电报里突然传出消息:廖运周的110师战场起义了!

这可把黄维气得怒火中烧,大骂廖运周背叛自己,不过战场上容不得人有丝毫喘息,不等黄维怒火全消,110师就跟着我军对第12兵团发起猛烈的攻击。

不到十天的工夫,黄维四个军接连被消灭,12万大军一多半都成了我军的俘虏。

黄维在最后时刻企图化装潜逃,结果还是被我军战士识破了伪装,最终被送到了功德林接受改造。

在功德林里,黄维的思想是最顽固的,他始终在想尽办法对抗改造,按理说他到死都不可能走出“功德林”,但令他意外的是1975年2月自己却得到了特赦,而且是毛主席亲自签发的特赦令。

这让一辈子都是死脑筋的黄维非常不理解,随后他加入毛主席的治丧委员会,才终于明白自己错得有多离谱,没想到自己一生都在对抗的人,居然从来对他都没有仇恨,反而还甚为赏识。

这完全超出了黄维的认知,此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何等渺小。

黄维特赦

出狱后组织安排黄维担任文史研究员,晚年还做出了不少贡献,闲暇时他和台湾的老同学通信,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固执,而是从心底里希望台湾能早日回归祖国。

虽然黄维的思想已经改头换面,但他对于廖运周两人却至死不肯原谅。

以至于1983年黄维参加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时,看到昔日的爱将廖运周仍然气得说不出话,可能还是觉得,自己当年掏心掏肺培养的他。

没想到关键时刻却被他摆了一道,不过廖运周也没计较什么,毕竟他知道曾经的老大哥是个倔脾气。

会议结束后,廖运周主动找到了黄维,和他聊了起来,二人也放下隔阂,相视一笑!

结语

客观来说,黄维并不算一个坏人,他虽然固执迂腐,但对自己和部下始终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始终以君子之道作为标准,是一个相当正直刚毅的人。

这样的品质如果放在和平时期,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位清正廉洁的高官,可惜他成也黄埔,败也黄埔,终究走错了路。

0 阅读:2
浩霞看历史

浩霞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