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有很多,但有一味药堪称其中“要药”——它就是丹参。丹参素来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的美誉。因其能祛瘀生新、活血调经,故又是妇科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下面请通过《神农本草经》原文,来详细学习它的妙用。
《神农本草经》原文
丹参,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一名却蝉草。生山谷。
词解
①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入心、肝经,为活血化瘀之要药,故有疗心腹积滞之邪气之功。
②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味苦,微寒,故有宣泄寒热积滞之治。又因其入心、肝经,有破宿血、补新血之功,而安新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均、血滞心烦之候,故有诸效。
③益气:此药主血,血顺而后气自益,故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之誉。

讲解
丹参为强壮性妇科要药。能祛瘀生新,活血调经。
《本草纲目》:手少阴、厥阴之经,心与包络血分药也……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
《得配本草》:(丹参)入手少阴、厥阴经血分。养血活血,生新血,去宿血……配白芷、芍药、猪脂,敷乳痈。配楂炭、益母草,清血瘀。
《本草纲目》: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䓖故也。验之临床,对萎黄贫血及脏躁症有效。如名方天王补心丹之用丹参,常配伍牛膝、地黄、黄芪、薤白等。
《千金要方》单用一味丹参,称丹参散,用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产前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尽,腰腿疼痛,落胎下血,用丹参一味十二两,细切,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或死胎不下,取丹参、当归、牛膝、细辛煎服。
《太平圣惠方》治寒疝腹痛及阴中肿痛,自汗欲死,丹参一两为末,热酒下。丹参清血中之火及温热入营等,用之有效。

续解
基原: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丹参的根及根茎。
丹参味苦微寒,苦能降泄,微寒清热,入心、肝二经血分,而有活血祛瘀、凉血消肿、清心除烦之功。
李时珍引《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䓖、芍药故也。”故本品为妇科要药,多用于妇人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诸疾,多与四物汤类方合用。
他如以其活血化瘀之功,而用于血瘀之心胸、脘腹疼痛,癥瘕积聚,风湿痹痛诸证。如与檀香、砂仁相伍,《时方歌括》名丹参饮,而为血瘀气滞,心胃诸痛之治方,而适用气滞血瘀之胃脘痛、胸痹;尚可合《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白酒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或《医林改错》之血府逐瘀汤,而广泛用于胸痹;而合入补阳还五汤,又为中风偏枯之良方。
再如以其活血通脉之功,伍调达枢机、疏肝利胆之柴胡剂,而为肝胆疾患之治方。
他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活络效灵丹,药由丹参、当归、乳香、没药组成,以其活血祛瘀通络之功,用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等疾。尚可用于西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而有气血瘀滞、经络痹阻证者。
丹参苦寒,故有清瘀热、消痈肿之功,如合《医宗金鉴》之五味消毒饮及《妇人大全良方》之仙方活命饮,以治疮疡初起之候;又如大剂量丹参,合《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以治热毒炽盛之脱疽。
又以其除烦安神之功,入《温病条辨》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而用于热病烦躁神昏之候;合《金匮要略》酸枣仁汤(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而治虚劳虚烦不得眠之疾。故《本草备要》引郑奠一说:“丹参养神定志,通利血脉,实有神验。”
由此可见,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功有余,为调理血分之首药。故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誉。
深度剖析《神农本草经》药性理论

《<神农本草经>三解》
本书为柳少逸先生在其父讲解《神农本草经》基础上的增补。行文上是以《本经》作为依据,先对原文进行断句,并解词,然后是柳吉忱先生的讲解,其后柳少逸先生又以续解的形式,补充了每药的基原及临床配伍应用,并进行归纳总结。柳氏医学流派遵循“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的临床准则,吉忱公认为这是一种临床思维方法。其中“药必《本经》”,不是只用《神农本草经》那三百六十五味药,而是讲药性理论,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配伍方法等,对读者学习《神农本草经》颇有裨益。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神农本草经>三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柳少逸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