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场16岁一等功臣于建军,两次下岗,宁愿摆摊也不麻烦组织

谈谈旧历史 2023-09-27 21:43:07
引言;

“就因为我是一等功臣,才不能让县领导给我安排工作。”

年仅16岁的于建军就在对越自卫还击战场上荣获“一等功勋章”,于建军退休后即使不选择留在军队,仍然可以凭借的“一等功”在军队找到工作。

然而于建军的整个军旅生涯和退役生活却异常忙碌,直到2019年,国防报的两名记者前去探望这位老兵。生活并不如他的“一等功”那么耀眼。

是什么让国家“一等英雄”退伍后下岗?于建军怎么了?

从战功赫赫到下岗摆摊

于建军出生于河南省浚县的一个小镇,他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选择参军了。刚入伍的于建军经常听部下指战员讲述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于建军每次听到这些事迹,热血沸腾,报效国家的决心更加坚定。

1979年,于建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亲眼看见了自己的战友倒在了战场之上。十几岁的于建军只能强忍住泪水,转身投入战场。

于建军迅速利用战友们获得的有利时机,占据了绝佳的射击位置。他使用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和数枚地雷消灭了2名敌人,交出3件武器并炸毁了1个射击点。

而于建军的英勇表现,使他在16岁的时候就被授予一级军衔,随后进入该师教导旅接受了一年的训练。经过这次训练,于建军顺利毕业,但随后军队开始改革晋升制度,规定“士兵必须上大学才能晋升”。

第二年,部队决定将于建军送入军校,但入学材料没有送来,部队被勒令整编。在1982年1月,于建军所在单位解散,他服从组织规定回到家乡。

实际上,于建军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一等功,要求组织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但他去却没有这么做,于建军认为他愿意上战场报效国家、杀敌,而不是靠军功来为自己的铺路。

因此,于建军并没有谈及自己一等功英雄的身份,选择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正常退役。

于建军退休后回到河南老家,在浚县一家水果加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他退休的那几年中,水果厂的经济效益还不错,于建军的工资在顾好自己家庭的同时,还有富裕。

但就在1988年水果加工厂因收入逐年减少而被迫停产,于建军被迫下岗,家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于建军和妻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此后,于建军在自家附近的一家石材厂找到了一份切割石材的临时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勉强能维持生活。

不过,此时于建军夫妇的婚姻状态伴随着下岗也出现了问题。

解除婚姻关系

在于建军被迫下岗之后,他们夫妻之间的和谐被打破。

于建军家庭矛盾正式爆发始于自己妻子转正的那一年,这时的秋霞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教师。

秋霞转正之后,便要求于建军找领导要工作:“我问你最后一个问题,你去不去县城上班吗?”

于建军还是很坚决:“不,我说了我不去!”

听到这话的秋霞不再跟于建军争执,对他提出了离婚,起初于建军并没有在意,认为秋霞是在说气话,但秋霞接下说的一句话,像一块碎玻璃狠狠地扎在于建军的心中:“你算什么一等功臣,这几年的兵你都白当了,现在连家都养不起,落得个拉架子车,我们必须离婚!离婚!”

当年秋霞嫁给于建军就是因为他是退休军人,一等功臣,而现在的于建军已经成为了一名拉货的工人,自己的事业也水涨船高,她觉得自己的丈夫已经配不上她了。

当时,易建军家里有一儿一女,儿子生病了,需要用钱自己,却拿不出治病的钱。

秋霞此时此刻已经看不起这个下岗工人,在提出离婚之前,秋霞就常常的对于建军说:“把你的一等功拿去给领导,不然我们怎么活啊!”

但每次都被于建军所拒绝,他不想拿自己的荣誉去谋生,于建军认为这是在侮辱自己的战友,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他们经常发生争吵。

最终夫妻俩离婚,妻子带着健康的女儿,把生病的儿子留给于建军,于建军去石头矿、煤矿打工养活儿子,看着自己黝黑的脸和受伤的手臂,他看向自己的军功章,常常在想“这次我真的错了吗?我或许不该这么固执。”

遇见良人

幸运的是,1991年,水果品加工厂重新开业恢复,于建军再次成为一名员工,但不到一年,于建军就被第二次裁员,他再次成为了下岗工人。

此后,于建军为了谋生,在各个行业打工,开始卖早餐、卖水果、卖糖豆,甚至还养猪,那些知道于建军是功臣的人,纷纷劝他:“只要你去找县领导,那么他们肯定会给你安排个工作,就不用在这摆摊了!”

于建军只是微笑道:“谁规定老兵不能摆摊?”

后来,在他的管理下,于建军的小摊有了一点起色,于建军也遇到了他生命中的那个人——杜全芬。

而对于不拿军功去找工作这件事,杜全芬表示自己完全可以理解,于建军感叹道:“原来还有人能理解我看似愚蠢的固执啊!”

1994年,杜全芬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于建军,要知道,当时的于建军不仅没什么钱,同时还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而那时的杜全芬有正式的工作,追求者也是颇多。

杜全芬顶着别人都不看好的压力嫁给于建军,杜全芬把于建军的儿子当成在了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啊,视如己出。

事实证明,杜全芬没有做出错误的选择,在夫妻俩的努力下,事业蒸蒸日上,存了3万元,还承包了一家广告公司,事业不断成长,生活也越来越幸福。杜全芬还为于建军生了一儿一女。

公司招人时,于建军总是优先选择下岗工人,他曾经体验过下岗人的难处,所以想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2000年底,于建军复职,在县科协工作。

于建军还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了一套新房子,并表示他会随着军号的声音生活。此后,于建军每天按照吹军号的声音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闲时间,每天依然精力充沛。

于建军接受记者采访时,拿出了浚县有一张专为退伍军人准备的卡片:“现在生活好了,县医院还有专为退伍军人提供的窗口就诊。”

于建军说,现在凭这张卡可以免费坐公交车,两个年轻人一看到于建军拿出这张卡,立刻站了起来,想要给于建军让座。他们还对于建军说:“你是英雄,我们向你致敬。”

于建军的女儿于海歌深受父亲的影响,高中毕业后,她选择就读国防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追寻父亲未达成的心愿。

于建军一生都保持着军人作风,拉链要拉到底,每一颗扣子都要扣紧,身上的衣服不能有褶皱,即使是到了晚年的时候,他的腰杆子也是笔直的。

于建军家里有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八个大字是:一日戎装,终生为兵。这幅字画被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于建军最大的遗憾就是早早的将军装脱下了来了,如果可以的话,他会穿上一辈子。

0 阅读:14
谈谈旧历史

谈谈旧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