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粟裕大将晚年回忆起让自己深感痛心的战役时,他总会提起两场他曾参与的战斗:一场是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怀玉山战斗中遭到国民党埋伏,方志敏在这场战役中被俘后壮烈牺牲;另一场便是金门战役三野解放军登陆作战失败,导致3000名子弟兵被俘。
其中,金门战役的失利让粟裕尤为深刻。即便时隔多年之后,粟裕谈到此战时,自己也会老泪纵横地说有愧于3000名曾被俘的人民子弟兵,有愧于自己的战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号称“战神”的粟裕在金门战役中遭遇失利?这场战役中被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结局如何,对中国未来的台海局势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金门战役,为何失利告终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在盛大的开国阅兵式上,毛主席、朱德代表中央军委下达号令,鼓励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横扫大陆,击溃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一举解放全中国。
彼时的蒋介石,已经彻底失去了在解放战争中翻盘的机会,只能率领大部分国民党残余力量败退台湾。然而,想要一举端掉蒋介石最后的堡垒台湾岛,就非要率先解放台湾岛对面的福建全境不可。其中,位于台湾海峡两岸之间的金门岛屿,更是蒋介石拱卫台湾西大门的一道重要屏障。
早在1949年7月上旬,粟裕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就一举攻入福建省。指挥三野精锐第十兵团的司令员叶飞,先后发动福州战役、平潭岛战役,并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然而,叶飞率领第十兵团入闽的真正目的,在于以福建为跳板,在进攻厦门后佯攻鼓浪屿以吸引国军注意,随后率领精锐部队主攻金门,从而撬开台湾岛的大门。
尽管叶飞的军事计划堪称十分详密,然而屡次在战场上受挫的国民党军队也提高了警惕。负责福建省防务的国民党将领汤恩伯在得知叶飞率领第十军团向厦门扑来时,主动弃守厦门,收缩防线,这就让国民党在金门一带的防御力大大加强,同时稳固了军队的有生力量。
在意识到汤恩伯的以退为进后,叶飞意识到已不能按照原先的作战部署进攻金门。眼下取得战争主动权之道,在于趁汤恩伯兵团立足未稳之际,一举击溃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攻取金门。然而,当时负责主攻金门的第十兵团第28军面临着船只短缺的窘境。
情急之下,第十兵团决定集中兵力,化整为零,将第32军的船只分配给负责主攻的第28军,但是船只短缺的情况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1949年10月24日晚,第十兵团决定提前渡海进攻大金门岛屿,抓住解放金门岛屿的历史机遇。
然而,负责主攻的第十兵团第28军终究还是因选择提前进攻而仓促作战,而国民党方面则因提前收缩防线有了充分的作战准备。在第28军强攻大金门岛屿长达三个昼夜后,最终因为后援路线被国军切断而伤亡惨重,除了3000名人民子弟兵遭国军俘虏外,其余人民子弟兵全军覆没。攻打金门战役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伤亡尤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被俘的解放军子弟兵,结局究竟如何国民党军队在守卫金门岛屿中取得的短暂胜利,让蒋介石大喜过望,他下令台湾当局对这场战役的胜利大肆渲染,称之为“金门大捷”。
没过多久,台湾方面的中央社就对这次“金门大捷”进行大肆渲染和报道,而被不幸被俘虏的3000名人民子弟兵,就成为了国民党方面宣传的绝佳材料。在金门战役中,我军被俘虏的将领军官包括第244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邢永生、参谋长朱斐然、政治处主任孙树亮、特务连副指导员刘继堂,第251团团长刘天祥、副团长马绍堂、政治委员田志春、第253团参谋长王剑秋等人。
对于蒋介石而言,这些人民子弟兵中的基层官兵,每能够顺利“策反”一位,就有着重要的宣传教育意义。然而,想要策反这些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子弟兵,投入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怀抱谈何容易。于是,蒋介石便开始了他对“人心”的运作。
首先,蒋介石为了预防这3000名俘虏是铁板一块,聚拢在一起难以投降。于是,他便采用了“掺沙子”“挖墙脚”的办法,让国民党的一些士兵佯装成被俘虏的解放军,混迹到人民子弟兵的队伍中,散播反动思想。这些混迹在解放军队伍中的国民党士兵大肆宣扬蒋介石的反动思想,声称这3000名人民子弟兵究竟有谁率先投降,就能够在台湾岛上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然而,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计谋迅速被识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军纪军风和解放军实在是相差甚远,因此蒋介石试图混在3000名子弟兵战俘里的“沙子”很快便被解放军自己拾捡出来,让这些国民党士兵挨了一顿拳打脚踢。在人民子弟兵看来,蒋介石给人民子弟兵开出的“条件”不仅荒唐可笑,更是对自己人格莫大的侮辱。
在试图“掺沙子”失败后,蒋介石决定再次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子弟兵开出诱人的条件:那就是说服他们去做国民党方面的“双面间谍”,将他们重新遣返回大陆,不仅能够让解放军子弟兵和他们的亲人重新团圆,而且还能够不定期为国民党提供重要的军事情报,堪称“两全其美”。
但是,蒋介石的这一“橄榄枝”再次被人民子弟兵严词拒绝,他们深知出卖军事情报的危害性不亚于将枪口调转至自己的父老乡亲,又怎么会答应蒋介石这样的请求?于是,蒋介石再一次被这3000名人民子弟兵坚定的信仰“很很打脸”。
软的不行,蒋介石就只能来硬的,把渣滓洞审讯中国共产党员的那一套酷刑再次搬了出来。据3000名被俘子弟兵中的幸存者的陈书言回忆称,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反动派不定期对3000名人民子弟兵进行搜身,如果发现党员证、《共产党宣言》之类的 小册子,轻则一顿毒打,重则直接枪决。
此外,蒋介石还每天会下令让人民子弟兵在场地外暴晒10个小时,参加“反动课堂”,接受“反动洗脑”,在课堂上稍有不从者都会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手。
尽管陈书言自己不惧因信仰而备受国民党的折磨,但眼看着自己的战友接二连三地倒下,他还是一度因此感到十分后怕,他曾一度将自己的党员证揉成纸,塞进自己的嘴里,试图来躲开国民党的搜查。惊人的忍耐和毅力,也是他日后成为3000名战俘中幸存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给战士施加酷刑之外,蒋介石还下令这些人民子弟兵战俘强制进行义务劳动,给予他们变质的食物和极低的薪水。陈书言本人就是被下放到工厂中的人民子弟兵之一,在高强度的劳动条件下,又有一批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悲壮地惨死在了异国他乡,昔日里在纷飞的炮火中顽强幸存下的3000名战俘十不存一。
眼看着自己即便使劲浑身解数也无法瓦解战士们的意志,蒋介石只好在1950年分批将这些被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子弟兵重新遣返回中国大陆。蒋介石之所以当时选择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本人心慈手软——而是这些幸存的战士每逢机会,就会对国民党的看守士兵进行“反策反”,久而久之蒋介石担心自己困守的台湾岛怕不是有一天也会被“赤化”掉,自己的统治也将因此岌岌可危。
据不完全统计,在1950年蒋介石共计前后遣返回900名解放军人民子弟兵。而剩余部分并未被遣返的人民子弟兵其中有的是因为自己的战败而内疚,觉得无颜面见父老乡亲和上级,选择留在了台湾岛残度余生。也有的高级将领是被蒋介石刻意扣留下,试图从口中套取重要的军事情报。
其中,第253团政委陈丽华选择主动留在台湾岛,是因为他试图化名国民党士兵陈开中潜伏在国民党内部套取情报。遗憾的是,在1981年他的间谍身份被国民党识破,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即便遭到俘虏之后,他仍然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攻打金门,对后世影响如何1949年10月底攻打金门的战役,是我军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次不可否认的军事损失。然而,这次军事损失也让中国人民解放军吸取了“有备无患”的军事教训。自此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着重训练两栖登陆战术,为日后1950年解放海南岛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金门战役方面国民党军队的短暂得胜使蒋介石在台湾岛上的统治得以巩固。1950年7月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台海局势后,台海两岸长期陷入僵持对峙的局面。但是,蒋介石在1950年陆续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俘返回大陆的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促进了海峡两岸局势的缓和。
改革开放后,两岸的“三通”逐渐实现,昔日里被困于台湾岛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也逐渐解开了自己的心结,陆续回乡探亲,重新回到了大陆母亲的怀抱。
历史的事实已然证明,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而和平统一是将损失程度降至最低的最大公约数。
然而,时至今日在攻打金门岛中壮烈牺牲或不幸被俘的解放军子弟兵,仍然被后世者铭记于心。他们为祖国战斗至最后一刻,为了崇高信仰而死的伟大精神,仍值得后世去学习,仍然是指引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披荆斩棘,再创辉煌的一面精神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