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连环杀人案:14年连杀11人,凶犯高承勇为何如此凶残?

围晃谈过去 2023-09-01 03:45:03

一名考试全市第三的寒门高材生,有没有可能是一个刽子手?

一个出生于古镇的朴素青年,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丧失人性的凶犯?

一位妻子、儿子眼中的好丈夫、好父亲,有没有可能是一桩惊天重案的凶手呢?

如果你了解“白银连环杀人案”,那么以上问题便有了答案。

案件回顾

白银连环杀人案,指的是十四年间发生在甘肃省白银市的数起重大杀人案件。

从1988年至2002年间,共有十一名女子被凶手以惨无人道的手段杀害。

受害者均为年轻女性,年龄跨度从八岁至二三十岁不等。

凶手的作案手段隐蔽,加之彼时的刑侦手段尚不比如今发达,导致这一连环杀人案一度成为了笼罩在白银人民头顶的一朵阴云。

该连环案的第一起案件发生于1988年。

1988年5月26日,白银公司的女职工白某被发现死于白银区永丰街的家中,死状极其惨烈。

经警方勘验取证发现,她的颈部被切开,下身赤裸,身上共有三十六处刀伤。

六年后,1994年7月,白银市供电局年仅十九岁的女职工石某在其宿舍内被杀害。

与上一案相同的是,死者颈部也被切开,上身有数十处刀伤。

接连两名年轻女子的死亡并不意味着案件的结束,反倒像是这一恐怖的连环杀人案拉开的序章。

在此后的1998到2000年,先后有九名女子被以同样或或相似的手法杀害,其中甘肃省白银市七人,内蒙古包头市两人。

这一系列案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白银、包头两地居民因此陷入了严重恐慌之中。

此案亦被当时的中国网民们列为“中国十大恐怖连环杀人案”之一。

而由于案发时的刑侦手段限制,以及凶犯高承勇多年来辗转多地的生活习惯,导致此案到2016年才得以告破。

14年辛苦追寻,终得凶手落网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命案之一,党和国家对于“白银市连环杀人案”给予了高度重视。

从1988年的第一起到2002年的第十一起案件,共有一百多位刑侦专家、八任公安局长及二百五十多名民警参与调查。

很多老民警耗时三十年,到退休时仍对此案念念不忘。

由于嫌犯高承勇的户籍在兰州,而他又在三十年之间先后在兰州、白银、包头生活,使他侥幸躲过了多次DNA比对及警方调查。

也使得此案变成了悬在无数人心头的一桩“悬案”。

一切都在2016年的春天迎来了转机。

2016年3月,公安部刑侦局组织开展“疑难命案积案攻坚行动”。

“白银连环杀人案”与其他九起重大案件一并被列为了此次行动的侦破目标。

同年8月,警方在进行DNA检验时发现城河村的高氏家族有重大作案嫌疑。

在提取高承勇的指纹和DNA进行比对之后发现他与案发现场的指纹高度吻合,最终在白银市工业学校小卖部将其抓获。

从小镇青年到杀人凶手

根据高承勇的家人和朋友回忆,高承勇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沉稳内敛”的人。

他沉默但顾家,在学校开小卖部期间也与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相处良好。

可以说是从平日里的表现中完全看不出他是杀人犯。

这样一个温良的“老实人”,一个出身贫寒的小镇青年会成为杀人犯,可以说出乎了所有亲戚朋友的意料。

1964年,高承勇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一个小乡村,父母皆是农民。

他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在他之前,母亲还生养了五个姐姐及两个哥哥。

母亲去世的早,高承勇的大哥在外出打工时意外溺亡,父亲也在大哥去世后不久积劳成疾,最终病逝。

父母的相继离世奠定了高承勇灰色的青少年时期,也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

据高家长辈回忆,高承勇自小话不多,为人很“稳当”——如今看来这种“稳当”或许该换个词来形容:压抑。

1984年,二十岁的高承勇高考落榜,经过一年的复读后再次落榜。

同年他又去参加了飞行员招考,最终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被刷了下来。

与此同时,与他相恋的女友也和他提了分手,在学业与爱情的双重打击下,年轻的高承勇只能选择外出打工谋求生路。

1988年,高承勇与妻子结婚,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而他也在白银市第一次作案。

值得注意的是,从前,乃至此后犯案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高承勇留给亲戚朋友,甚至于自己枕边人的印象都是“老实人”。

对于这种伪装出来的“好人品”,他的朋友,亲戚,乃至于妻子都缺乏鉴别能力。

而一个人能够在自己杀人后伪装二十多年,其心理素质不可谓不强大。

乃至于在警方比对DNA的当天,高承勇妻子在晚饭时发现平日里“沉稳”的丈夫的手在抖,也被高承勇以一句“累了”伪装了过去

从1988年至2016年,没有人想过高承勇的“稳当”、“沉默”是一种心理压抑的伪装。

2016年8月26日,高承勇在白银工业学校的小卖部里被抓获。

在被捕前他有试图逃跑,但也只是徒劳的垂死挣扎。

或许是因为他自从犯案起便预料到了自己终会有这么一天,所以当警察问起他知不知道自己为何被捕,他也只是平静的回答:“因为我杀了人”。

高承勇的性格分析

在被抓的当晚,高承勇在审讯室内试图靠用头撞击审讯椅子自杀,最终未遂。

在头部被缝了三针后迅速坦白了自己三十年以来的所有犯案细节。

或许是因为人生终于迎来了终结,又或是出于对警方的蔑视。

高承勇在坦白过程中异常平静,在被问起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有没有歉意和悔意时也只是麻木地摇头。

只在审讯最后才露出了一丝自私的人情味,问了一句“这事对我的孩子有影响吗?”。

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高承勇作为凶犯的冷血和麻木。

一个自小家庭不幸又在成年后遭遇过几次挫折的杀人凶手,其情感上很可能已经脱离了“正常人”的范畴。

与一般人相比,他缺乏应有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漠视社会,漠视规则,他或许是依靠这种“漠视”来为自己一直被打压的内心获得一点感情上的“优越”。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上文中的受害人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十一名受害者均为女性。

除一名女童外,其年龄均在二十至三十岁左右,据传遇害时均穿着红色衣服。

而她们的遇害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在家中或宿舍中遇害,均被切开颈部。

有分析称,高承勇的作案手段符合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恋尸癖”的症状。

既通过侮辱、毁灭、折磨世界上鲜活的生命,来使他自己获得某种快感及心理优势。

自作自受:“自卑型性格”的罪恶人生

作为局外人,我们无从得知是高承勇作案时的详细心理状态。

但从他的作案手段不难推测出他针对女性的杀人手法带有某种发泄或报复的意味。

这或许和他青年时期的感情经历有关,曾有相关著作分析过高承勇的性格属于“强自卑型性格”。

从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中不难看出,从小到大,高承勇人生中经历的最多的东西便是打压、挫折与失败。

童年时母亲早亡,父亲和哥哥姐姐们的打压,青年时期的感情与学业双重失败。

使他养成了既想证明自己,又极度自卑,极其擅长伪装的性格。

而所谓的“强自卑型性格”的成因便是一个在小时候因自身环境限制,在遭遇失败挫折时体会过对于世界的自卑和无力。

导致其形成了一种阉割情感,压抑自我的心理保护模式。

成年后他们会将自己龟缩在这一个保护壳中,拒绝亮出真实的自我,从而给人一种孤僻、沉默、不合群的印象。

他们比一般人更自卑,也比一般人更缺乏正常的情感,这一点从高承勇接受审讯时的诸多作为中也略有体现。

2018年3月30日,高承勇被依法判处死刑,这个靠着伪装逍遥法外十数年的恶魔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0 阅读:0
围晃谈过去

围晃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