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属阿尔泰突厥人的一支,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成于匈奴以北之吉尔吉斯湖畔,活动于阿辅水(阿巴根河)与剑水(叶尼塞河)之间。其族地处北方严寒之地,因此发展缓慢一直是南方新兴的草原政权的属部。作为仆从,柯尔克孜忠实地侍奉宗主大汗,但在压迫甚紧之时,英勇的柯尔克孜人也会反戈一击。例如公元9世纪中,当时被称为黠戛斯的柯尔克孜在首领阿热的领导下反抗宗主回鹘汗国统治并成功葬送汗国。
然而柯尔克孜终究还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当西欧各国进入火器时代之后,原本游牧民族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优势荡然无存。在野蛮的持先进火枪的残暴侵略者面前游牧民族该如何抉择呢?柯尔克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便是流浪,离开故土去远方…

帕米尔高原上的柯尔克孜帐篷
准噶尔汗国时期:柯尔克孜是准格尔忠实的属部,纵然流浪他们依然是准噶尔人手中的利刃!公元16世纪时,世代居住于叶塞尼河畔的柯尔克孜人逐渐形成了四大大型部落,它们被称为四汗国,即图瓦王国、叶泽尔王国、阿勒蒂尔王国和阿勒蒂萨尔王国,其中阿勒蒂萨尔王是四部首领。明面上来看柯尔克孜四部很是庞大,但实则因居于高纬度的叶塞尼河流域而人口不多。人口是部落兴盛的根本,人口规模不大的柯尔克孜族注定还是他国之部署,而这个他国便是于17世纪崛起的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崛起前,柯尔克孜便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准噶尔部的属民,因此在准噶尔部一统卫拉特蒙古称霸中亚的历史进程中,柯尔克孜士兵成为了准噶尔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柯尔克孜雇佣兵虽盛,但面对挟技术优势东进而来的俄罗斯人,柯尔克孜人便难以应付了。16世纪末,随着柯尔克孜人西部屏障-西伯利亚汗国为俄国征服,柯尔克孜人开始直接暴露在沙俄的兵锋之下。早期的俄国殖民者东进深入叶塞尼河流域所在的西西伯利亚主要还是为了探险勘查。但随着西欧贵族对优质动物皮毛需求的大增,沙俄还是窥觊自然资源丰富的柯尔克孜领地。于是自17世纪初开始,来自西方俄国的侵略者不断袭扰柯尔克孜人。长达一个世纪的侵扰最终柯尔克孜人决定南迁躲避沙俄。1703年秋,在其宗主国准噶尔汗国的骑兵护卫下大部分柯尔克孜人举族越萨彦岭,迁移到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不久迫于东部大清帝国对准噶尔汗国的压力,柯尔克孜人再次西迁至伊塞克湖、费尔干盆地地区。而出于对宗主国准噶尔汗国护送与给予他们生息之地的报答,柯尔克孜人主动参军成为了准噶尔汗国大军中的一支精锐部队。17世纪的柯尔克孜人的确颠沛流离,但他们却还是准噶尔汗国最锋利的一把利刃!

柯尔克孜人在准噶尔鞥古人的护送下迁移
清王朝时期:不再被接纳的雇佣军该何去何从?柯尔克孜人完成迁移后不久,其宗主国准噶尔汗国也走上了其生命的最终时刻。1757年,内讧的准噶尔帝国被蓄势良久的大清帝国抓住机会一举颠覆。随着准噶尔汗国的覆亡,作为曾经帝国的利刃,柯尔克孜雇佣军的命运开始飘渺起来。为何?作为清朝康乾雍三朝的死敌,准噶尔汗国不仅让大清帝国损兵折将,更是极大地折辱了帝国威严。于是乎,当准噶尔汗国被灭,坐镇北京城的乾隆皇帝一道圣旨便是屠灭了整个准噶尔部。准噶尔部即灭,那作为曾经的利刃或打手,柯尔克孜雇佣军该如何处置呢?
如若按照对付准噶尔部众之法屠戮柯尔克孜虽能解决隐患但却不利于争取新疆民心,于稳固新疆统治不利。如若签发柯尔克孜雇佣军为己用,虽能解决去向问题,但如此大规模的“敌军”如何消化便是一个大问题。更不用说将其前往何处及军饷来源等一系列后续问题。于是,在一番斟酌之下清廷最终选择了折中方案,即吸纳一小部分,遣返大部分。吸纳着清政府委以戍卫边疆之重任并最终演化成今日守土卫疆之中国柯尔克孜族人。而遣返的部分则回到了准噶尔汗国为他们选定的“故乡”-伊塞克湖畔。然而被遣返的柯尔克孜战士真的能够安于在伊塞克湖游牧吗?显然不会。早已被战火洗礼习惯于以战争为谋生手段的他们不可能轻易平庸。而恰在此时,一个中亚汗国的崛起给了他们重新施展的机会。这个汗国便是浩罕汗国!

柯尔克孜战士
浩罕汗国时期:忠实的雇佣兵,柯尔克孜人最终与中亚深度捆绑!浩罕汗国的建立者本是一群逃离沙皇俄国压迫的钦察汗国后裔,他们组成的部落群体便是明格部落。明格部落南遁后寄居于同宗乌兹别克人所建之布哈拉汗国长达两百余年。就在准噶尔汗国覆灭前的17年(公元1740年),他们成功摆脱宗主布哈拉汗国控制独立建国。然而新生的浩罕汗国周围强敌环伺,他们急需一支可靠的雇佣军来护卫汗国甚至开疆拓土。恰在此时,准噶尔汗国覆亡,它的忠实打手-柯尔克孜人无从可取。于是一拍即可之下,浩罕汗国成功雇佣了与其相邻的柯尔克孜人。
柯尔克孜雇佣军的加入无疑对浩罕汗国是一件如虎添翼的事情。新生的浩罕汗国急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保卫汗国的生存与发展。于是在柯尔克孜雇佣军加入浩罕汗国不久,其先后击败前宗主布哈拉汗国及窥觊费尔干纳盆地的邻国-希瓦汗国,稳固了其在费尔干纳盆地的统治地位。汗国的稳固令其统治者开始膨胀,在其扩张野心的作祟下,浩罕汗国收留了因大小和卓之乱而逃离南疆的伊斯兰贵族。这种公然收留叛乱分子的行径显然是其打算进入南疆的前兆,这让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才剿灭准噶尔汗国恢复中原王朝对西域统治的大清帝国警惕万分。1759年,就在清军将领兆惠进逼巴达克山区逼迫当地部落首领杀死逃亡的大小和卓不久,其即率军陈兵两国边界。面对兵锋正盛的清军,手握柯尔克孜雇佣军的浩罕汗国在柯尔克孜雇佣军明确表示不敌清军的情况下向大清求和称臣。显然浩罕汗国的求和称臣的背后是历经了百年清准战争的柯尔克孜雇佣军对清军实力的清晰认知。
虽不敌清军,但投靠浩罕汗国的柯尔克孜雇佣军依然有着巨大的用武之地。如破中亚重镇塔什干、北伐降服哈萨克等重要战事中,柯尔克孜雇佣军始终是活跃在浩罕汗国军中。不过当时间进入19世纪,随着沙皇俄国势不可挡的南进,柯尔克孜雇佣军的末日似乎已不可避免。

清军征讨大小和卓
尾声:抵挡不住沙俄脚步的柯尔克孜雇佣军在追随阿古柏的冒险中消逝!19世纪中叶,在欧洲已进无可进的沙皇俄国终于回过神来将目光投向了中亚。彼时中亚尚存三国,分别为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及浩罕汗国,三国均与沙俄交过手,只是昔日沙俄未尽全力因此它们尚能“苟活”,但当沙俄帝国准备吞下中亚之时,它们存活的机会愈发渺小。1850-1864年,纵横中亚百年的柯尔克孜雇佣军在哈萨克草原上多次被沙俄铁骑仗着先进火器击溃,随着哈萨克地区的丧失,浩罕汗国的唯一生机似乎唯有在东方。
面对沙俄随时可能兵临浩罕汗国都城-浩罕城下的威胁,自知雇佣军时日不长的柯尔克孜雇佣军们最终加入了阿古柏的军队进入南疆。然而回归昔日征战之地的柯尔克孜人再次如同往日一般败于清军之手。在左宗棠所部精锐湘军的打击下,柯尔克孜雇佣军最终随着其主人-阿古柏被清军消灭。如同远在中东的马木留克雇佣军一般,柯尔克孜人在中亚纵横百年,其兴因清朝亡因清朝,不得不说这是历史偶然下的必然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