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多么英明睿智的皇帝,对于继承人问题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立能?手心手背都是肉。然而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关键是你能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一句话就决定储位的谏言。
一、解缙——“好圣孙”《大明风华》里有这样一幕:朱棣去诏狱见杨士奇,问他:“大位传于谁好?”杨士奇想都不想就答道:“太子”。朱棣再问:“为何?”杨士奇挺直腰板,说道:“好圣孙,大明可旺三代。”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这一幕,但“好圣孙”确实是朱棣最终选择朱高炽的原因之一。
朱棣确实有过选次子朱高煦的想法,因为朱高煦不但骁勇善战,“英果类他”,而且数次救他于危难之中,靖难之役时,甚至拉着他的手说:“勉之,世子多疾!”疯狂暗示次子,将来的皇位就是你的!

但是,长子朱高炽除了肥胖,不能跨马征战外,其他方面都很突出。朱高炽曾用一万人对五十万人,守住了朱棣的老巢北京城,而且他为人忠厚,深孚众望。所以,朱棣在一段时间内也患上了“皇嗣选择困难症”。

《明史·解缙传》记载:永乐三年,朱棣召见阁臣商议太子人选,当时的首辅解缙只用三个字便敲定了未来皇位的归属,这三个字便是:好圣孙,“缙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帝颔之,遂定。”
二、历下——“昌有圣德”“昌有圣德”中的“昌”指的就是周朝奠基者、武王的父亲西伯侯姬昌。姬昌在位50年,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虞、芮,灭黎、邘,为武王灭商奠基。另外,他演周易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称他为“三代之英”。

然而这样一位贤王却并非是天然的继承者,因为他的父亲季历上面还有两个兄长太伯和虞仲,虽然季历也不差,但他的两个兄长更是贤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季历是不太可能继承王位的。
季历的父亲周太公亶父就为此非常烦恼,这时亶父的一个臣子历下就说了:“昌有圣德”,意思就是你有一个好孙子。于是亶父终于下定决心以小儿子为嗣,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例因“好圣孙”而登基的帝王。

汉武帝其实也并非长子,他是汉景帝的第十子,非嫡非长,然而却因为馆陶长公主的一句话,而被立为太子。
汉景帝其实也一直头痛于立嗣的问题,梁王刘武是母后最疼爱的小儿子,而且在七国之乱中立有大功,据守睢阳,抵抗吴楚之兵达三月之久,景帝也在酒后曾失言“兄终弟及”,但遭到了窦婴等人的反对,景帝此后也就不再提及。

第二个进入景帝视线的是庶长子刘荣,但刘荣的母亲栗姬却不是一个安分的主,仗着皇帝的宠爱,嚣张跋扈,为此还得罪了颇有话语权的馆陶长公主——刘嫖。
于是刘嫖就在弟弟面前一顿数落栗姬:“栗姬与诸贵夫人幸姬会,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挟邪媚道。昔诸吕之戒言犹在耳!”

刘嫖直言不讳地告诫弟弟,千万不能立心胸狭隘的栗姬为后,她有可能是就是下一个吕后,而王娡就是下一个戚夫人。
王娡就是汉武帝之母,她是个八面玲珑且很有心机的女人,不但将自己的女儿隆虑公主嫁给了长公主的儿子,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长公主的女儿阿娇。双方结成了攻守同盟。

自吕后擅政以来,汉朝的皇帝就非常忌讳外戚专政,汉景帝自然也不例外,姐姐的一番话正中要害,于是废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第十子刘彻为嗣。
四、褚遂良——“若为立泰,非别置晋王不可。”李承乾被废以后,李世民就一直在嫡四子李泰和嫡九子李治之间摇摆不定,李泰刚毅果决甚肖太宗,但残酷凶险,李治仁孝且有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支持,但柔弱寡断。

李世民本心是倾向于李泰的,但又担心“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李泰是求取太子之位最积极的,为此他还多次威胁李治,甚至对父皇说:“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为此,李世民向亲近大臣言李泰“仁孝”,却遭谏议大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回怼:“陛下言大失。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

李世民何等的聪明,经褚遂良一提醒,马上就想到”玄武门之变“,想到自己当初杀兄杀侄。自己都不能杀子传弟,李泰又怎能做到?
褚遂良后面还来了一句:“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这无异警告唐太宗,如果坚持立魏王泰,晋王必不能保全。这也是后来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时给出的理由:“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武则天晚年一度想立侄子武三思为嗣,但又担心会遭到李唐故老的反对,而归政于李唐,又心有不甘,毕竟自己姓武,而且李唐如果复辟,自己的母家能否保全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一直摇摆不定。
所以,武则天就向自己最敬重的大臣狄仁杰征询对接班人的意见,据《唐书》记载,狄仁杰非常明白的告诫武则天:“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意思就是,儿子比侄子好,如果传给武家,势必会在朝堂上掀起动荡,而李家肯定会被清算,武则天也不会进入祖庙,毕竟她仅是武家的姑姑。
虽然中宗李显是靠着五大臣兵变复位,但如果没有武则天的举棋不定和默许,武氏集团是绝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
六、高力士——“推长而立,无忧矣!”由于武惠妃的关系,唐玄宗一直想立寿王李瑁为太子,深悉帝王心意的李林甫便与武惠妃联手炮制出了“薛锈披甲入宫案”,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被废为庶人,不久与薛锈一同处死。

李瑛死后,寿王为太子似乎不存在什么阻碍了,但天有不测风云,其母武惠妃却突然于当年十二月去世,而且因为三位皇子冤死,舆情涌涌,“天下冤之”,如果李隆基仍然固执的立寿王为嗣,将会面临强大的舆论谴责。
虽然李林甫数次劝立寿王瑁,但是李隆基一直未能下决心确定谁为太子。废长立幼,古之大忌,李瑁排行十八,如果顶着压力立其为太子,说不定将来又会闹出争储夺位的事情。
就在他为此事茶饭不思的时候,高力士一句话给了他决心,“推长而立,无忧矣!”遂立忠王李玙(即后来的肃宗李亨)为太子。

众所周知,李隆基晚年,尤其是得到杨贵妃之后,不思朝政,耽于享乐,最怕的就是麻烦,要说他有多宠爱李瑁,根本他不上,所以高力士的一句无忧矣,正中他的心坎。
七、李太后——“勿忘,汝亦都人子!”明朝的万历皇帝也遇到了立嗣的烦恼,当时的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宫女所生的长子朱常洛,二是最宠爱的郑贵妃所生三子朱常洵。

按照万历的本心当然是立爱子,但大臣们可不这么认为,他们坚持立嫡以长,于是双方展开了历时15年的“国本之争”。
万历为了立朱常洵为嗣不惜多次动用廷仗,多年不上朝的拖延战术,但却因为李太后的一句话而不得不改变了心意。
据载,有一天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很随意地问万历:“听闻外廷屡请立储,为何不早定长子为太子?”万历不假思索,答道:“常洛乃都人之子,不便册立。”

所谓“都人”,是宫中对地位卑贱宫女的一种贱称。而李太后出身也很卑贱。当年,隆庆帝还在潜邸时,李太后只是裕王府的一名宫女,后来偶然得裕王宠幸,才生下了万历。
所以,万历这么一说,老太后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她勃然大怒道:“勿忘,汝亦都人子!”万历伏地请罪,长久不敢起身。

如果说,在这之前,万历还企图以出身低贱为由不去册立长子为太子,而现在,慈圣太后只一句话,便把他想“废长立幼”的理由完全给推翻了。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终于被册立为东宫太子,成为大明帝国正式的接班人。
八、马齐——胤亲王第二子有英雄气象雍正得位不正,是清朝的一大疑案。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康熙传位雍正,是因为看中了孙子弘历。
据朝鲜的《李朝实录》记载,康熙晚年,曾召宰臣询问皇嗣问题,首辅马齐曰:“雍亲王第二子有英雄气象,益封为太子。”

于是康熙召胤禛训诫以为君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并脱其头项所挂念珠与之曰:“此乃先帝临终所赠之物,今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康熙选择“天下第一闲人”胤禛即位,满意但不放心,看重好圣孙弘历是一个主要原因。
而康熙晚年确实极为宠爱弘历。据载,康熙曾到圆明园牡丹台游赏,胤稹借机将弘历介绍给父皇,康熙见到弘历后格外高兴,立即“命宫中养育”。康熙有一次甚至当众对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言其为“有福之人”。

而雍正也是完全按照康熙的遗训,在继位十个月后,就密建皇储:将皇四子弘历立为储君,御笔《夏日泛舟诗》,置于正大光明匾后。
由此可见,《李朝实录》并非虚妄,马齐只是说出了康熙心中所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