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俊,这个名字,其实是陈毅元帅的旧名。他在参加革命前就叫陈世俊,那时他是新四军中唯一的支队司令。他的故事,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1937年10月13日,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成立,第一支队在司令员陈世俊的带领下来到南陵驻扎,并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8年的一天,陈世俊司令带领部队来到安徽南陵一带。在半路向一老人买烟,就在老头打开扁担一头的竹篮准备拿烟出来时,陈世俊不经意瞥了老人手腕一眼,不禁愣了一下,随即他与老板聊了几句,不料竟拔枪将其击毙,当时众人大惊失色,纷纷指责陈世俊竟当街杀人。对于这些人的指责,陈世俊并未过多解释,只是命人上前撤掉老人的鞋和裤子,众人一看,这才发现些不对劲。这到底是是怎么回事呢?
1938年5月在南陵召开了第一支队干部会议,确立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并把支队司令部迁到朱莲塘。随后率部挺进江南敌后,与第二支队协力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先后进行新丰、新塘、包容等战斗。
陈司令带领新四军指战员,以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日军展开战斗,消灭敌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狡猾的鬼子变着法儿找新四军的麻烦。
当时国民党五十军军长郭勋祺也在南陵驻守,军长郭勋奇与陈世俊都是四川人,从小就是同窗好友,虽两人身在敌对的阵营,但是私交甚好,两军相处融洽,不曾发生擦枪走火事件。且在陈世俊最危难的时刻,郭勋祺曾秘密地救了他一命。
这一天,郭勋祺得知陈世俊率部到了朱莲塘,便派副官邀请他到县城吃饭。起初陈司令的警卫员十分担心,害怕这是一场鸿门宴。陈司令闻言则摆了摆手说:“现在是国共合作时期,我们应该相互信任,再说,我们是十几年的老朋友了,我相信他不会害我!”但出于谨慎,陈世俊进城赴宴的时候,还是带上了两位警卫员。
饭后两人意犹未尽,便到街道散步闲聊。当他们拐过一个街角,看到一个卖香烟的老人,恰好陈世俊摸了口袋没烟了,于是上前找老人买,就在老人伸手到篮子里拿烟的瞬间,无意看到了老人手上的一些细节:那手很细腻,不像一个在外奔波的老人的手。更重要的是,那手的虎口和右手处有一层厚厚的茧,这是长期握枪留下的痕迹。于是陈世俊决定试探这个人,与他问他哪里人,老人说山东人。可是当陈世俊用山东话与他交谈时,老人丝毫没有反应。出于警觉陈世俊立马做出了判断,拔出自己的随身配枪对着老人连开数枪将其击毙。
这一举动让周围众人傻了眼,于是陈世俊让警卫员脱下老人的鞋和裤子,大家一看都明白了。这个所谓的老人其实并不是老人,实际上是一个年仅30多岁的日本间谍。
紧接着当警卫员搜查间谍的烟篮子时,发现里面放着一把已经上膛的手枪,而且还发现了一部电台,和一份报纸,上面清晰的记载着新四军一支队的地址。陈世俊看到这些情报后,立刻下令转移部队,这才避免了一次日军的偷袭。
在战争年代,有着无数像陈世俊司令这样的英雄人物,正事有了他们的英勇保卫,才有我们今日的和平和繁荣。作为受益的后代人,我们要谨记历史,当然这并不是激发心中的仇恨,而是通过所经历过的耻辱让我们自省自强,让这些为我们现在美好生活做出牺牲的战士、百姓们表达怀念与敬意,要心怀感激,珍惜现在和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