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怪食——怪异饮食器皿成就的美食

食悟者 2023-11-16 18:34:59

导读:说到饮食器皿,大家可能会认为,人类经历了千辛万苦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烹饮器皿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多样、精致秀美的瓷具器皿,无可厚非,饮食器皿肯定是用瓷具最佳。其实不然,在云南的饮食文化中,人们选择另类的饮食器皿,反而体现了返璞归真和原生态的饮食理念,迎合了当今人们饮食的心理需求,正从大好利势发展。

01.树叶当器皿

在云南的亚热带地区,生长着两种特有巨叶——芭蕉叶和柊叶,当地人就地取材,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叶子能够锁住食材的水分和香味的独特功能,甚至还赋予食物特殊的香气,利用叶子当器皿,创造出了无数佳肴。景颇族的绿叶宴和傣族的包烧、包蒸、包烤类菜肴较有特色。

芭蕉叶

柊叶

景颇族的绿叶宴

在景颇山寨,“绿”是永恒的主题。元《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载,“食无器皿,以芭蕉叶籍之。”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有“食不用筷”“捻成团而食之”的记载。绿叶宴是景颇山寨中既古朴又带点野性的名宴。绿叶宴以当地的山菜和野味为主,采用传统的舂、烤、煮、炸、腌等手法烹制,用树叶或芭蕉叶包盛饭菜,用树叶叠成勺、盆盛汤,因满席翠绿、全不用碗筷而得名。景颇绿叶宴没有锅筷碗勺,都是用翠竹和绿叶制成。吃的是山里采来的野生菜、野生果,用餐的地点是在山野之间,称得上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在翠绿繁茂的竹林间,面对一桌绿色的绿叶宴,入口的都是大自然的味道。

景颇族的绿叶宴

傣族的包烧系列菜肴

傣族的包烧、包蒸、包烤系列菜肴,不需要使用锅具,以芭蕉叶或者柊叶把食材和香料包裹起来,以火塘为热源,将食物烧熟。可以用来加工蔬菜,水鲜,肉食等等。树叶能够锁住食材的水分和香味,做出来的菜保留了食材最本质的味道,同时还赋予了菜肴独特的清香味,别具特色。傣族地区制作的“毫糯索”,用柊叶包好蒸熟后,口感细腻、黏而不烂。

包烧鱼

毫糯索

02.水果当器皿

傣家菠萝饭具有菠萝完整形状,外形美观。果壳内的糯米饭.融糯米和菠萝的香气于一体,具有菠萝果肉的浓香甘甜,米饭软黏适口,风味独特。菠萝糯米饭主要用料为菠萝,蒸熟的糯米饭,调料是白糖。制作时把菠萝尖端切下来做盖.出果肉,将掏出的菠萝肉切碎,拌入蒸熟的糯米饭、白糖,然后装进菠萝内,装入蒸笼蒸熟,使菠萝果肉与糯米饭融为一体,即成菠萝饭,成品香糯甘甜。

菠萝饭

03.锅当碗

砂锅米线,云南各地均有制作,永善县的砂锅米线最具有特色。砂锅米线风味在砂锅,既是锅又是碗,既透气又保温。上桌后,锅内米线汤沸腾,香味浓郁,鲜嫩爽口,口感极佳。

砂锅米线

04.石板当锅

石板粑粑是怒江大峡谷贡山县独龙族、怒族的古老食品,香甜适口,风味独具,营养丰富。石板当锅,传递热量柔厚绵延,烙出来的粑粑风味独特。石板平锅最妙之处是烙粑粑不用油脂,窍门在于烙粑粑前,在石板上薄薄地撒上一些火塘中的草木灰,用小扫帚抹平,把和好的荞子面或苞谷面摊上去,不沾不粘。

石板粑粑

05.簸箕盛菜

簸箕本是一种农具,经过改良后,就成了餐桌上独具云南地方特色的餐具。傣族手抓饭的上菜方式就是采用簸箕,垫一层芭蕉叶后将烤鸡、火烧鱼、烤五花肉、花生米、柠檬手撕鸡、舂干巴、凉拌折耳根、炸猪皮、包烧金针菇、芒果虾仁、火烧烧茄子、手剥竹笋、南瓜饼、菠萝饭等放在芭蕉叶上,整个饮食造型全部在簸箕中完成。另外,彝族的簸箕宴也是采用簸箕上菜,不同的是垫在簸箕上的是松毛,大块的肉、新鲜的菜、美味的主食,不用盆、不用碟,满满一簸箕,让人垂涎欲滴。

傣族手抓饭

傣族手抓饭彝族的簸箕宴

07.木碗盛菜

行走在香格里拉,你会发现当地居民家中用餐,很多人都有使用自己专属木碗的习惯。用来盛放酥油茶的小碗;用来装糌粑的大碗;用来放酥油的盖碗,用来放佐料的套碗。木碗轻巧便于携带,取材方便,不易破碎,对迪庆香格里拉地区居民来说意义非凡,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

木碗木碗盛菜

06.瓦片烤肉

云南人还会用建房工具——瓦片来烤肉,除了云南人之外,应该没有人会想到拿它去做美食美。用瓦片烤出来的五花肉别具一格,切成大块的肉放到事先调制的调料里腌渍,放在瓦片上,架上火塘,随着温度的变化,五花肉变得金黄。肉类多余的油脂被瓦片吸入,不油腻,不焦煳,保存了食材的鲜美。瓦片烤鱼,瓦片烤豆腐,瓦片烤乳饼等等都体现了云南人美食的独特性和用具的怪异性。

瓦片烤肉

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文字内容为原创,版权归“食悟者”所有,商用需要授权,转发注明出处,朋友圈随意。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