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世纪教会缓和与前牧首伊格纳提乌关系,你了解多少?

钱洪昌笔下漫谈 2023-10-11 00:58:15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伊格纳提乌被废黜后,虽然教会的大多数人都审时度势,选择服从新牧首的管理,但是教会中仍然存在不到二十名极端的伊格纳提乌派分子。

尽管教会中对新牧首的反对的声音没有人们普遍认为的那么严重,佛提乌还是想要通过训诫、说服这部分人,从而进一步地巩固自己的牧首之位。

对于这部分人,佛提乌采取了一种恩威并施的方法:一方面为了能够打消这部分极端分子的疑虑,他表示会伸出手欢迎那些愿意的人,甚至于可以努力欢迎那些即使是不愿意的人;

不会责备因他们的造成教会裂痕,也不会谴责他们的虚荣心,也不会因为他们是一个小党,甚至还不足以称为一个党而忽视他们。

他将自己描述为上帝指派来拯救教众的形象,带领上帝的羊群远离那些异教徒和分裂者的群体,将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上帝的羊圈之中,“就像上帝一样,去守卫他们”。在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的同时,他还将皇帝描述成一个“虔诚而忠实”的信徒。

总之,他努力在教众们面前展示了自己和皇帝的地位合法性和对这些分裂者的宽容性,来争取这些反对派的好感。

另一方面,他向他们解释了伊格纳提乌被废黜后的生活现状,“他非但没有受到迫害,反而把“将反对教会的起义变成了自己进行非法交易,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

在这里,佛提乌努力丑化伊格纳提乌的形象,将其描述为一个诡计多端,企图通过自己花言巧语来欺骗人类,使人们堕落的骗子。

佛提乌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伊格纳提乌的追随者能够认清他的诡计,不要像伊格纳提乌一样“想要分裂基督的羊群”,因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与基督分离,与你的母亲和教会分离”。

此外,他还援引《圣经》中耶和华对爱神方式的阐述,来进一步谴责他们对于教会的分裂活动:“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怎能爱没有看见的神呢?爱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

佛提乌的意图很明显,他认为爱神的实行应从爱弟兄开始,而信徒之间本身就互为兄弟的关系,但是这部分伊格纳提乌派却违反了耶和华对于弟兄友好关系的规定,造成了君士坦丁堡教会内部的分裂,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在自己精明的策划中,佛提乌改变了许多对立派的立场,但是仍存在不少顽固分子固守自己的观点不愿改变。877年,在他获得罗马教会支持,再次取代伊格纳提乌担任牧首职位后,又开始了与这部分顽固派新一轮的和解工作。

作为伊格纳提乌派的顽固分子之一的斯蒂利亚诺斯不仅以自己的名义,还借以拿先斯的主教尤西比乌斯,科马纳的约翰,莱昂托波利斯的约翰。

甚至以神圣的君士坦丁堡教会中所有最圣洁的主教,神父和执事、东西教会中修道士、牧师和僧侣的名义向教皇致函,反对佛提乌。

除此之外,士麦拿的米特法尼斯也拒绝与佛提乌和解。佛提乌是一个聪明人,他深谙收买人心来缓和神职人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对于维护自己牧首之位的重要性。

他曾经给米特法尼斯写过一封隐晦的和解信,来说服他为自己的事业效力,在信中还兼带了一份礼物。

但米特法尼斯的顽固却远远超乎佛提乌意料之外,他不仅仅退还了礼物,还明确向佛提乌表示与他同住的一个朋友——斯蒂利亚诺斯,因其故意疏远,而对佛提乌十分不满。如此强硬的语气和态度也能够说明佛提乌恢复职位后所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米特法尼斯的拒绝和指责,佛提乌非但没有生气,他还作出了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佛提乌在给其回复中,不但为自己由于不知道米特法尼斯的健康状况,而送错礼物的行为道歉,而且还对因为忙碌而忽视斯蒂利亚诺斯的行为表示遗憾。

作为君士坦丁堡教会的牧首,他其实完全不需要如此,但是这些却证明了一点:这位大牧首在尽力安抚教会,维护君士坦丁堡教会内部的和平。可是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他的善意与让步并没有得到米特法尼斯的谅解与宽容。

不仅如此,他和斯蒂利亚诺斯带领着一小部分极端主义者,形成了一个“小教堂”,顽固地坚持不与佛提乌以及由他授予神职的主教们接触。后来他们被处以流放的惩罚,直到佛提乌第二次被废黜,他们才得以重返到君士坦丁堡。

虽然佛提乌在米特法尼斯那里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策略是错误的,因为教会中这样顽固的分子毕竟还只是少数,并且其中也不乏愿意转变自己的立场,追随佛提乌的人。圣歌作者圣约瑟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起初,约瑟夫也属于顽固的伊格纳提乌派,不赞成佛提乌职位的恢复他的宗教政策。但佛提乌却没有因此疏远他,反而对他很是看重,并任命他作为自己最亲密的顾问。之后,约瑟夫一直与佛提乌保持着友好、亲密的关系,也正是他后来一直支持着佛提乌的工作。

在佛提乌两次就任教会牧首期间,除了努力争取伊格纳提乌追随者的支持,他与前任牧首本人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一个从敌对逐渐走向和解的过程。双方关系的缓和主要益于两方面的力量:其一是马其顿的创建者——巴西尔一世;其二是罗马教皇本人。

在与前牧首伊格纳提乌的斗争中,尽管佛提乌的身份没有得到尼古拉一世的承认,但由于他身后有迈克尔三世的支持,因此,在这场牧首之争中,佛提乌可以说,一直是处于一个优势地位。

而这也就导致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教权过度依赖皇权。那么一旦背后的支持力量发生改变,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牧首人选的变化。公元867年9月24日,巴西尔谋杀了皇帝迈克尔三世,自立为帝,史称巴西尔一世。

由于皇位的获得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遭到了迈克尔和巴尔达斯派的强烈反对,曾受迈克尔三世恩惠的佛提乌也加入了反对新皇帝的行列,并在政变后不久递交了辞呈。巴西尔深知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将这些反对势力悉数除尽。

但只凭借自己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这件事的。于是新皇帝决定改变迈克尔三世的宗教政策,转而向罗马寻求帮助,还恢复教皇支持的前牧首伊格纳提乌的宗主教职位来向罗马示好。

再次回到君士坦丁堡教会的伊格纳提乌遇到了和佛提乌上任时同样的难题:教会内部的神职人员大都是由前牧任首所提拔的,在这部分人看来,佛提乌仍然统治着他的教会,他们也愿意继续忠于佛提乌。

教会局势如此发展,与皇帝的预期背道而驰。显然,这并不是他的本意。而且罗马教会也没有为其提供多大的帮助,相反,罗马人对拜占庭人显示出了极大的不信任,对于皇帝的某些做法,教皇大都持有否定的态度。

在罗马方面受到打击的巴西尔,只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重新转回拜占庭的内部。了解到佛提乌在东方教会中强大的影响力和威望,他决定尝试缓和与这位前牧首的关系,这为佛提乌重新回到帝国教会权力中心,缓和与伊格纳提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于是,佛提乌从巴西尔的敌人转变成了他的亲密朋友,他甚至允许佛提乌作为王子的老师留在皇宫之中。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皇帝对于佛提乌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大,却没有引起伊格纳提乌派和帝国政府人员的反对亦或是政治局势的某些变化,似乎一切都十分顺理成章,这一切都得益于佛提乌灵活多变的策略。

首先是他与伊格纳提乌派的关系,虽然佛提乌重新返回皇宫,但是他只是担任王子的教师,教会牧首还是伊格纳提乌,因此,他们虽然对佛提乌的回归有所不满,但却很难就此事责难佛提乌亦或是皇帝。

其次是他与帝国政府的官员之间的关系,我们以他与巴阿内斯之间的交往为例。当巴阿内斯意识到政府中的官员对佛提乌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皇帝的态度发生变化时,他就立刻给佛提乌写了一封信,向他保证:他将与其保持秘密的交往关系。

事实上,巴阿内斯代表了政府中的一大批官员的立场,当他们听闻佛提乌被重新召回后,纷纷改变之前的同情态度,向其伸出友谊的橄榄枝。这也是为什么皇帝重新启用佛提乌,却不担心会遭到帝国官僚的抵制。

然后是佛提乌和那些被流放的主教之间的关系。曾经因追随佛提乌而被逐出教会的主教们,并不都像佛提乌一样幸运,皇帝为了能够稳定伊格纳提乌派,不可能取消在之前会议对主教们所进行的判决。

佛提乌也深谙此理,因此他并没有对此表示出较为激进的想法亦或是做法,但他却有意识地请求皇帝能够宽容地对待他们,改善其所处的环境。这对于提高自身在宗教领域的声望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佛提乌有意识地缓和与伊格纳提乌之间的关系。重新得到皇帝重视的佛提乌一再强调,只要受到上帝保佑的伊格纳提乌还活着,那么我们就称他是有福的,上帝会保佑我们之间的友谊。

尽管有许多人敦促或试图强迫我去继承他的牧首之位,但只要他还活着,我将不惜一切代价拒绝恢复对的占有……不仅如此,我们还尝试了一切恢复和平的途径。

我们甚至于跪了下来,请求彼此的原谅,并原谅了彼此……如果仅从佛提乌方面来看,双方似乎已经实现了和解,至少佛提乌在有意识地想要去改善与伊格纳提乌之间的关系。

但从伊格纳提乌方面了解到却截然相反,伊格纳提乌本人直接否认了和解的事实。并指出,佛提乌在重新得到皇帝信任之后,一直千方百计地恢复他在教会中势力,并秘密地与伊格纳提乌进行对抗,甚至于直接要求伊格纳提乌恢复其牧首职能。

那么当时两位牧首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仅从双方的观点难免会有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我们还需要借鉴第三方的观点来进一步了解两位牧首的真实关系。

就当时的一些涉及到该问题的文集记录来看:佛提乌和伊格纳提乌之间虽然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但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在这过程中,除了巴西尔一世为其创造的客观条件和佛提乌自身的主观努力,教皇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保加利亚教会的归属一直是东西教会争执不休的问题,伊格纳提乌重新担任牧首后,在保加利亚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与西方教会进行竞争,引起了罗马方面的不满。阿德里安二世就曾扬言:如果他不撤出保加利亚,就让他尝尝“教规的复仇”。

他的继任者约翰八世更是直言不讳道:“我已经两次致函于你,要你将自己的权力限于君士坦丁堡教区,因为这个教区是由于罗马主教的权威给予你的,你不应该跨出这个教区。”最后他甚至以要废黜其牧首之位来威胁伊格纳提乌不要插手保加利亚问题。

从教皇强硬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伊格纳提乌因保加利亚问题失去了教皇的信任,双方的关系也进入一个异常紧张的状态。这也使得伊格纳提乌不得不去考虑和他的对手和解问题。

因此,至少在869年之前,两位牧首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开始由敌对走向缓和。后来由于伊格纳提乌的去世,这一过程才被迫中断。如果他还活着,或许他与佛提乌之间就可以达成真正的和解,而不会被其他人误会,此时两人之间仍然存在敌对的情绪。

0 阅读:0
钱洪昌笔下漫谈

钱洪昌笔下漫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