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牛要耕,马要骑,孩子不教就调皮。 现在流行“养宠物”式的教子法。

晗宇说历史 2024-11-20 22:10:25

老话说:牛要耕,马要骑,孩子不教就调皮。 现在流行“养宠物”式的教子法。 父母为了孩子,甘作奴仆,家务活不让孩子伸手,宁可苦了自己,不可苦了孩子。宁可穷了自己,不可穷了孩子,这样能教出像孩子的孩子吗? 其实,爱孩子的最好方式不是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而是将孩子培养成材,最低限度,要让孩子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否则,给孩子留下再多的财富也没用啊! 怎样教子,是一大难题,从当代人中很难找到成功案例,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对冲,带来了思想的混乱,旧的传统打破了,新的规范还没有建成。 在教子方面,谁都分不清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那么,我们不妨从历史中寻找成功经验,或可获得一些启发。 在历代皇帝中,朱元璋的受教育程度也许是最低的,但在教子方面却很一套,比诸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似乎都要强些,原因在于他对教子特别重视。 朱元璋教子,主要有三法: 一是言传身教。 朱元璋教子,有明确的宗旨,他曾介绍自己的经验说:“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 朱元璋定下规矩是,首先以身作则,在身教的同时,随时给予孩子们点拨。 二是名师教育。 朱元璋称帝第一年,就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广聘满腹经纶的名师,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青年才俊伴读。 朱元璋认为,学问重要,德性更重要,他除了让太子诵习儒家经典,又专门选拔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做太子宾客,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民间稼穑之事和往古成败之迹”,朝夕向太子讲授。 三是实践锻炼。    朱元璋不希望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因此,他要求儿子加强身体锻炼和参加实践活动。    皇子们还要没完没了地参加各种朝仪和祭礼,而且一切依礼行事,不能儿戏。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打发儿子们到凤阳老家亲身体验底层人民艰难的生活,这样的切身体验,对皇子们的意义很大。    朱元璋以上述三法教子,成果如何呢? 史评太子朱标“为人友爱”、“孝友仁慈,出于至性”,且温文儒雅,颇具儒者风范,是理想接班人,而不幸的是,朱标没等到即位那一天,便一病而逝。 次子朱樉曾“帅平羌将军甯正征叛番于洮州,番惧而降”,降服外族入侵,历来可称大功,可惜的是,朱樉也不长寿,中年病逝。 三子朱棡才华过人,相貌英俊,“修目美髯,顾盼有威”,他文学宋濂,善骑射,有谋略,多智数,更以恭慎闻,功劳也不小,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可惜还来不及好好表现,也病逝了。 四子朱棣寿命较长,行事风格跟朱元璋相似,后来举兵推翻建文帝,即位为帝,为明成祖,在历史上成就巨大。    朱元璋的另外三个儿子,都各有才,足堪自立,历史地位自然无法跟朱棣相提并论。 朱元璋诸子中,寿命虽然有长有短,成就虽然有大有小,却没有混蛋儿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教子可算非常成功了! 朱元璋的教子经验,有两条特别值得现代父母学习,一是重视德育,二是重视实践。 现代父母往往疏于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重视孩子的实践锻炼,一味强调读书考研。 殊不知,有才无德,是惹祸的根苗;有学问而无实践,不过是花拳绣腿。这两堂“功课”,与其让孩子日后从失败教训中学习,不如及早加以辅导。    老话说得好:教子光说好,后患少不了。 过去流行“打骂教育”,家长相信“不打不成器”,老师相信“板子南山竹,不打书不熟”。 现在“打骂教育”已经过时了,该怎样教育呢?有人提倡“赞美教育”,这种方法好不好呢?难说!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赞美。赞美如蜜糖,可以少量尝一尝,可吃太多了,也没有好处啊!

0 阅读:0
晗宇说历史

晗宇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